杨振声bob官方APP下载集外小说《一只戒指》(图)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3-05-25 10:15:25

  bob官方APP下载翻阅年间的天津《大公报》,在1937年2月1日的《文艺》副刊上,发现了杨振声(1890—1956)以“希声”笔名发表的短篇小说《一只戒指》。这是一篇集外佚文,在季培刚著、学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《杨振声年谱》中,没有谈及此作品;就是在李宗刚、谢慧聪辑校,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《杨振声文献史料汇编》中,也未见收入此作品。

  小说《一只戒指》的故事背景,是在民众庆祝中队在绥远取得胜利的时刻。1936年11月,日军策动伪蒙军进攻中国政府管辖的绥远省。中队在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率领下奋起反击,取得红格尔图战斗的胜利,收复了伪蒙军占据的百灵庙。中队自1933年抗日同盟军长城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,全民为此欢欣鼓舞,掀起了援助绥远抗战、慰劳抗日将士的群众运动bob官方APP下载。其中捐款运动就是同胞们爱国心的一次总动员。当时,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,如报纸所载署名“罪人奴下奴”者,通过报馆捐洋一元,他在信中说:“我是奴下奴,每日做奴事,而心不奴,志不奴,相信不致终身为奴,自贵报公布代收捐款日起,奴亦集凑一元bob官方APP下载,请代收转交绥远不教我当奴的战士们。”又如天津的一名脚夫,原来每晚要喝几分钱的白酒御寒,为了攒钱捐款,他连续多日不再喝酒,还每天少吃一、两顿饭,用这种方法节省出一元钱来,捐献给冰天雪地中的绥远将士,表达爱国之心。

  1936年11月18日至21日,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就曾作为清华教职员代表,与清华学生自治会代表王达仁、燕京大学中国教职员会代表梅贻宝以及学生会代表共五人,组成两校代表赴绥远慰问团,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,将清华大学师生捐款两千元的汇票交给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。回到北平后,朱自清写了散文《绥行纪略》,记述了在绥远及平地泉的所见所闻。杨振声虽然未去前线慰问,但是在时代的感召下,创作了小说《一只戒指》,记录百姓从绥远的胜利中受到鼓舞,慷慨捐款援助绥远抗日将士的义举。

  小说《一只戒指》的主人公“大姐姐”是某公司的打字生,中午下班回家时,在《江声报》报馆门口,看到“本馆代收绥远战士寒衣捐款”的告示,便随着人流走进去捐款,不曾想提包中只有几毛钱了,于是,她将自己唯一值钱的金戒指捐献了,却又不肯说出真实姓名,收款人只好按照她的心意,在捐款人名单上,写上了“无名氏”。而这只金戒指却是她的生母留给她的唯一纪念物。午饭后,她的四个同父异母正上小学的弟弟妹妹发现她手上的戒指不见了,再三追问,她也不说。第二天,《江声报》上就登出了“本馆代收绥远战士寒衣捐款,有无名女士捐来金戒指一只。当经至金店估价,定为七元。有X先生已出代价十四元,声明有肯多出价者情愿出让”的启事。聪明的小弟小妹立即明白了大姐姐金戒指的去向。于是,四个小朋友开秘密会议,悄悄把各自的压岁钱、零用钱都凑在一起,最后以二十一元的高价,买回了这枚金戒指,又将它戴在大姐姐的右手无名指上。大姐姐的慷慨义举,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;小弟小妹对大姐姐的爱戴,又表现出浓浓的亲情。一件小事,折射出大境界,反映出大主题。作品的语言洗练、生动,把四个小学生描写得既懂事,又不失孩子的天真、活泼、可爱。小说《一只戒指》所表现的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。从作品中,我们看到了人民大众对胜利的渴望,对前方将士的崇敬。

  当然,要判断署名“希声”的短篇小说《一只戒指》就是杨振声的作品,还需要用事实来佐证。

  其一,杨振声比较善于将现实事件写入小说作品中,如发表在1926年3月27日《现代评论》第3卷第68期的《阿兰的母亲》,作品描述的是1926年发生在北京的“三·一八”惨案,与母亲相依为命的14岁的女学生阿兰就在惨案中牺牲了。作品写道:“可巧那天,各界为反对八国对大沽口事的最后通牒,结队到执政府去,阿兰也随着学校的队伍去了。在执政府的卫队民众的时候,阿兰就像一只怯弱的小绵羊,竟被了。”作品通过描写阿兰的母亲对迟迟未归的女儿的牵挂,且还不知女儿已经被害的消息,反衬出阿兰的无辜被杀,给她孤单无助的母亲带来的巨大精神伤害。杨振声的小说《阿兰的母亲》表达了对“三·一八”惨案的愤慨与控诉。

  其二,杨振声以儿童视角创作的短篇小说,还有一篇《小妹妹的纳闷》,发表在1926年11月20日《现代评论》第4卷第102期。作品中有任中学英语教师的28岁的大姐姐秀倩、读中学的二弟bob官方APP下载、读小学的小妹妹。四年前,刚刚大学毕业的秀倩曾与同事张子望自由恋爱,被母亲以过分的财礼而拆散。后来张子望跑到南京,“胡乱的找了个女人结了婚,结婚后他老是犯神经病一般的发牢骚。现在越发厉害了,医生说恐怕他不久会发疯”。周六晚间,秀倩无意中听到旁人谈论张子望的事情,孤寂的心情越发落寞。周日午后,母亲的牌友白家姨太太来找秀倩去她家,要给介绍司长、旅长的兄弟等有权有钱的男友,且都是他们家的牌友,被秀倩婉拒。大姐姐的心思,小妹妹理解不了,看着纳闷,问姐姐为什么哭了,是不是心痛死去的小雀儿。小说把儿童的心理描摹得逼真有趣。

  其三,杨振声与《大公报》文艺副刊有缘分。1919年,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,是“五四”新文动中一位有影响的作家。1933年9月23日至1935年8月25日,他与沈从文合作主编《大公报·文艺副刊》期间,曾在该刊发表《乞雨》《情感腼腆》《苏州记游》《北平之夜》《了解与同情之于文艺》《报复》《说实线篇作品,其中的小说《报复》还曾被林徽因选编到《大公报文艺丛刊·小说选》中。在这8篇作品中,7篇署名“振声”,只有《乞雨》一篇署名“杨振声”。

  1935年9月1日至1937年7月25日,《大公报·文艺副刊》改名为《大公报·文艺》,由沈从文与萧乾主编。在此期间,没有发现署名“杨振声”和“振声”的作品,只有一篇署名“希声”的短篇小说《一只戒指》。杨振声虽有笔名“希声”,但因较少署用,且用于发表杂谈、评论类文章,所以未被引起重视。

  1937年1月1日,杨振声曾用“希声”笔名在《国闻周报》第14卷第1期“新年特大号”上,发表了短篇小说《他与他的大公鸡》。这是他首次用该笔名发表文艺作品。这篇小说已经被收入李宗刚、谢慧聪辑校,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《杨振声文献史料汇编》中。1937年2月1日,杨振声再次用“希声”笔名在《大公报·文艺》副刊发表小说《一只戒指》,这篇作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,它真的被遗忘了。

  小说《一只戒指》的被发现,丰富了杨振声的小说创作,由前期的描写民间疾苦,揭露社会黑暗,到赞美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,使他的思想发展过程、小说创作特色更加鲜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